投稿指南
一、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,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。凡采用他人学说,必须加注说明。 二、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,精粹的短篇,尤为欢迎。 三、请作者将稿件(用WORD格式)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。 四、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,恕不退稿。 五、为规范排版,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: 1.论文要求有题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作者工作单位(名称,省市邮编)等内容一份。 2.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: 基金项目:项目名称(编号) 作者简介:姓名(出生年-),性别,民族(汉族可省略),籍贯,职称,学位,研究方向。 3.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,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,一般用两级。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。表格应采用三线表,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。 4.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、最主要的、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。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。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-87的规定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

材料科学论文_金属粉末粒径分布对致密度影响研

来源:粉末冶金工业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年11月10日 17:32:43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.1 引言 1.2 粉末冶金材料粒径分布标准 1.2.1 粉末粒径及其测定 1.2.2 粒径分布标准的对比 1.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.3.1 粉末压制成形的研究 1.3.2 基于离散单元法
文章目录

摘要

abstract

1 绪论

1.1 引言

1.2 粉末冶金材料粒径分布标准

    1.2.1 粉末粒径及其测定

    1.2.2 粒径分布标准的对比

1.3 国内外研究状况

    1.3.1 粉末压制成形的研究

    1.3.2 基于离散单元法的压制研究

    1.3.3 基于粉末粒径的研究

1.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

2 基于PFC的三维金属粉末压制模拟

2.1 引言

2.2 离散单元法

    2.2.1 基本假设

    2.2.2 控制方程

    2.2.3 求解算法

2.3 三维金属粉末颗粒模型建立过程

    2.3.1 颗粒生成方式及模型参数设置

    2.3.2 动态测量球的设置

2.4 模拟结果

    2.4.1 轴向应力、应变与孔隙率变化关系

    2.4.2 径向应力与轴向应力对比

    2.4.3 压制过程中颗粒速度波动及力链生成情况

2.5 本章小结

3 不同粒径分布的粉末压制模拟

3.1 引言

3.2 不同粒径分布的粉末模型建立

3.3 压制过程中粉末孔隙率变化情况对比

3.4 压制过程中应力变化情况

    3.4.1 轴向应力对比

    3.4.2 侧压系数与泊松比对比

3.5 试样中力链分布情况

3.6 本章小结

4 混合粒径铁粉压制实验及仿真验证

4.1 引言

4.2 实验设备

    4.2.1 粉末材料预筛分装置

    4.2.2 压制模具

    4.2.3 加载装置

4.3 粉末材料的选取和制备

4.4 实验结果分析

    4.4.1 生坯表面对比

    4.4.2 压制中应力-应变关系

    4.4.3 粉末压缩性与致密度对比

4.5 粉末粒径分布标准修订建议与仿真验证

4.6 本章小结

5 粉末颗粒空间排布模型的初步探讨

5.1 引言

5.2 单一粒径颗粒理想排布模型

5.3 混合粒径理想排布模型特性

5.4 本章小结

6 全文总结与展望

6.1 全文总结

6.2 工作展望

参考文献

在学研究成果

致谢

文章摘要:金属粉末的粒径分布不同,其压制行为就会不一致,从而导致压坯致密度等压制性能不同,而致密度又是粉末冶金制品的关键性能。针对金属粉末原料粒径分布标准不严,压制品致密度提升受限的现状,本文旨在研究金属粉末粒径分布对压坯致密度的影响规律,来促进粉末冶金制品性能的提升。采用了离散元软件PFC进行三维颗粒压制数值模拟,以及压制实验等研究方法对铁粉致密化规律进行了研究,提出了粉末配制的粒径分布标准修订建议,提升了致密度,得到以下结论。(1)使用PFC软件建立了三维颗粒压制模型,通过对比实验的力学响应对模型材料参数进行了标定,继而使用该微观材料参数建立了不同粒径分布的模型,得到压制中应力-应变规律,即应力增速从缓到急;当轴向应力相同时,单一粒径粉末的轴向应变小于混合粉末;径向应力和轴向应力的变化趋势相同,但径向应力总比轴向应力的值要小;进一步求得侧压系数与泊松比,发现粉末粒径分布对其影响较小,而且两者在压制初期较低,即压制主要方向为轴向,当压制在轴向与径向基本持平阶段时,径向应力与轴向应力呈线性关系。(2)粉末颗粒速度传播规律与力链生成情况一致,同一水平靠近压坯中心处先受到扰动生成力链;靠近模壁的颗粒速度传播滞后,力链生成较慢且较不完善;单轴单向压制会导致压坯远离压制力一端的力链数量减少,尤其该端面侧壁力链数量少,粉末颗粒间联系较弱,对比实验可以看到此处表面致密度更低;混合粒径粉末力链数量远多于单一粒径粉末,由于大量弱力链与强力链相互衔接作用,其压坯表面致密度大于单一粒径试样。(3)针对实验要求专门设计了一套模具,预筛选并配制混合粒径铁粉后进行了压制实验,将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对比,发现单一粒径粉末压制后的压坯致密度最低,混合粒径粉末致密度随附加细粉比重增加而升高,但过多细粉末又会导致粉末颗粒间缺乏强力链关联,使致密度下降;通过对比各试样的压缩性结果,提出了粉末粒径分布标准修订建议,引入粒径系数λ1、λ

文章来源:《粉末冶金工业》 网址: http://www.fmyjgyzz.cn/qikandaodu/2021/1110/393.html



上一篇:汽车工业论文_汽车减震器粉末冶金活塞模具设计
下一篇:机械工业论文_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粉末

粉末冶金工业投稿 | 粉末冶金工业编辑部| 粉末冶金工业版面费 | 粉末冶金工业论文发表 | 粉末冶金工业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粉末冶金工业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